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作为教育者的尊荣感:车浩老师谈北大“法学阶梯”系列讲座

北京大学教务部 北京大学教务部 2020-09-30
 

深 度 专 题 

WECHAT ID: DEANPKU  


关键词:“法学阶梯”系列讲座

在北大法学院,有这样一系列讲座,举全院之力,让老师们深切体会到站在讲台上的尊荣感,感受到来自学生、学院、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尊重,从而激励老师们讲好每一堂课。“有的老师说多年不打领带了,上这个课还要打领带”。

陈明楼(北大法学院教师办公楼)秋色

2018年秋季学期以来北大法学院推出“法学阶梯”系列讲座,把封闭课堂变成开放讲座,让老师们体会到作为教育者的尊荣感,有的放矢提高课程质量。本期结束,学院已经成功举办41场讲座。其中,12场“入门讲座”作为法学第一课和法学基础课,在同学们站在法的门前时,予以指引;13场“高阶讲座”作为法学前沿课,针对硕博研究生讲授法学研究基本方法,授人以渔;16场“进阶讲座”作为法学答疑课,进行课程期中总结和反思,授业解惑。


01

 盘活存量:讲好每一门课 


在法学教育层面,“法学阶梯”系列讲座是课程模式的一次创新性探索,旨在着眼于现有课程体系,激励老师们讲好每一堂课,“盘活存量”


车浩老师作为北大法学院教学委员会主席,是学院教学改革的主要负责人。他指出,法学院进行的课程改革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即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前者体现为根据学生需求、社会变化和学科研究动向增加一些新型课程;后者则强调提升原有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为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的重要思路,近年来法学院的增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学院近年来开设的案例研习课、实务课、写作课等等备受好评,引领了国内法学教育的课程改革风向。


一个学院的教学质量能否整体上推进,学生能否从教学中全方位受益,既需要少数老师和少数精品课程的引领作用和品牌效应,更需要大多数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大多数课程质量的普遍提高。一个完整的法学教育,需要覆盖到很多老师、很多课程只有讲好每一门课,才能全面培养好一个法科学生所以,在增量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法学院进一步启动存量改革,即将课程改革的发力点覆盖到现有的整个课程体系,“盘活存量”,想办法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各门课程的质量。


当然,在北大,老师在授课风格、教学设计上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因此,车浩老师表示,通过行政命令干预老师的课程安排既不现实也不明智,革的突破点在于想方设法提升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使老师由衷地愿意为教学投入更多心思和精力。为此,学院设计了“法学阶梯”系列讲座,让老师站在更宽阔的讲台上,体会到作为教育者的尊荣感,从而让学生普遍性受益。


02

 有的放矢:阶梯式教学讲座 

纵然将封闭课堂升级为开放讲座可以促使和激励老师精心准备和策划,但把每一堂课都办成讲座并不现实,因此就需要针对课程的关键时点,着力进行结构性改善。


在一门课的进程中,三个节点尤其重要。第一堂课意味着同学们初入一个陌生的学习领域,尤其需要老师的导引。而以往老师们通常会简单介绍课程大纲、本学期课程进度等内容,往往深浅程度不一,且较为零散。可以说,第一堂课的质量是缺乏保证的。现在学院推出的“入门讲座”就是将第一堂课改造成一次关于本学科基本概念和学习方法的“入门讲座”,这样一来,在特定主题和讲座结构的要求下,就能促使老师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备课,体系化地呈现课程导论,从而引导新生进入法学之门,对本学科形成一个初步的认知。

入门讲座系列

到期中阶段,则需要老师和同学适当地停下来,共同进行反思和总结。许多课程会设置期中作业或期中考试,但出题和检验都完全是老师主导,在信息了解上师生双方是不对称的。更好的检验方式,可能是在期中安排一次集中答疑,汇总学生的困扰和问题,以便老师高效地捕获并解决学生在前半学期学习的共同障碍。于是,学院设计了“进阶讲座”,由教务办老师和助教一起对选课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收集问题并形成报告提交授课老师,老师根据报告精心准备,在讲座上对集中、重要、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透彻的讲解,扫除学生前期学习障碍,为后半学期的学习打牢基础指明方向。有质量、有目标地开展后半阶段的教学。

2019年春季学期进阶讲座海报

期末考试则是整个学期下来课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关于考试方式,车浩老师认为,从其教学理念来讲,法学课程的考试应该尽量开卷。因为大学课程的目标,不是通过闭卷考试选拔记忆力和天赋好的同学,而是培养法学生利用层出不穷的法律材料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开卷考试才能检验教学的效果,识别学生之间的差异。


车浩老师总结,“开学入门第一课、期中答疑和期末考试,这是最重要的三个节点。当然,考试改革涉及方方面面,虽然逐渐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尝试开卷,但是这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大力推行。现在的目标就集中在前两个时点上——如何让老师在入门阶段付出更多的心力,如何让老师在期中阶段愿意拿出时间来给学生系统性答疑,这是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


谈及“法学阶梯”系列讲座区别于其他讲座之处,车浩老师表示,其定位为教学类讲座而非学术类讲座,换言之,其本质上是一次面向全院、全校甚至社会公众的公开课。这样的讲座要求老师把每一门课精华的部分拿出来,不是仅展现其某个研究或者某篇论文的成果,而且展现这位老师在整门学科上的成就。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学术科研水平打底,那么老师们做这样一个导论或答疑讲座,也会受到制约。在这一点上,两者是不冲突的,甚至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03

 作为教育者的尊荣感 

“有些老师表示在校内做讲座反而更紧张和激动,也有的老师说很多年不打领带了,上这个课还要打领带。”在讲到授课老师对“法学阶梯”系列讲座的反应时,车浩老师如是举例。

高阶讲座中的老师们

北大有很多老师,每个院系都会有突出的学术大咖和网红老师,曝光率比较高,而绝大多数老师可能到退休都没有在校内做过讲座,因为没有机构搭建平台,但恰恰是这些大量的兢兢业业的老师,构成了教学队伍的主要力量。他们上的课,占据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最大比例。


现在的“法学阶梯”系列讲座,就是在举全院之力,全方位地为老师的教学进行宣传。前期会通过官方公众号和校园海报等进行充分的讲座信息宣传,吸引社会公众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前来旁听;讲座过程中有法律出版社和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全程的视频摄制工作,速记公司对讲座全程速记整理成文;后期还会将讲座综述发表在《中国法律评论》《北大法宝》法学院官网等各种公众平台,同时宣传授课老师在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的成果。

讲座综述合辑

于是,表面看起来不过是形式的创新,但追求的是实质的目标:通过调动大多数老师的积极性,在各类课程中增加入门导论和难点答疑的环节,让整个课程质量得到改善,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学院作大量投入,向社会公众推举这些老师和他们的课程,也是为了让老师们深切体会到站在讲台上的尊荣感,感受到学生、学院、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尊重,从而激励老师们讲好每一堂课。而且,不同于众多学术讲座的是,“法学阶梯”系列讲座本质上是一次“公开课”,是教学类讲座。因此,老师们在该讲座中获得的尊荣感,首先源自其教育者的身份,而不仅仅是学者身份。


此外,学院鼓励老师更多地投入教学,并非“唯教学论”,其本身就是在平衡本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紧张关系。其实在科研方面,老师们以前受到的引导和激励就已经很多了,例如各种科研奖项、职称评定、论文发表等;学院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同样加强对老师们投入教学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教学和科研是大学老师的两项基本职责,两者是不应当偏废的。”


04

 花香蝶自来 

除老师获得尊荣感,学院课程质量提高,学生最终受益外,“法学阶梯”讲座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在教学改革层面,这样的模式对于不同课程、院校都具有可复制性。每一门课都可以这样打造,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做到开头系统的导论和中期全面的答疑,所以每一个法学院都可以依靠其存量做同样的推广。在此意义上,“法学阶梯”系列讲座也是北大法学院对全国法学教育的一点探索和贡献。


“北大法学院作为我国的法学重镇,一直引领全国法学教育的航向。通过把这些课程当中最精华部分、老师最精心准备的环节向社会公众推出,其实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分享,体现了北大法学院的社会担当。”


最后,学院会争取每个学期都推出一批入门讲座和进阶讲座,希望通过持续地推进,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法学院绝大部分的课程在关键节点上有一个质的提升。更精彩的“法学阶梯”讲座,更精彩的北大法学院,敬请期待!


采访/整理 | 何婧涵、张琦

撰稿 | 田炼

图源 | 北大法学院官网、《中国法律评论》公众号、何婧涵

编辑 | 何婧涵


推 荐 阅 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